寻找新兴能源、发展社会经济已成为世界热点问题。
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家。2011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组件、电池片价格分别下跌了约45%、52%、53%、42%。
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光伏产业经历过一轮波动,但由于光伏产业诸多光环带来的巨大的发展前景使光伏产品价格仍然持续大幅上涨。国际咨询机构IHS iSuppli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增速达153%,而2011年市场预计增长仅为20%。从5月份开始就一直在亏损,生产越多亏损越大。还好服装那边一直有现金流进账,可以撑一下光伏这边。日前,江苏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坦率地告诉记者。
来自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浙江的数百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2010年的暴涨是非常少见的现象,暴涨之后必然有暴跌。更直观的是美国光伏企业倒闭名单。
尽管这个市场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作为上游原料供应商,MEMC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美国太阳能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太阳能从业人员比2009年增加一倍,达到10万人。据德国光伏杂志《Photon International》统计,201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3GW,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7.8%。
但如果美国商务部对双反立案,其结果完全由美国商务部决定,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左右。据悉,美国光伏零部件安装企业Westinghouse Solar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希望调查中国光伏制造商阿特斯的专利侵权。
这也逆转不了整个光伏制造业从美国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在此之前的10月19日,以美国SolarWorld公司为代表的七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要求美国向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关税。据李俊峰介绍,他曾向财政部、科技部核实过,中国所有光伏企业历史上累加起来的补贴不到10亿美元。最容易犯的错误,往往不是问错的问题,而是把片面的答案当作标准答案。
事实上美国市场原本被寄予了厚望。SolarWorld的这招确实够狠。据悉,美国能源部正试图为美国太阳能破产企业Evergreen Solar的一项制造专利技术设置一个法律限制,为的是阻止外国企业获得这项技术的控制权。李俊峰表示,11月8日的讨论会后,对于中国的形势相对好了一些。
工艺流程上,左右未来方向的理念性的东西,还在欧美。比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
我们从科技部和发改委产业化基金里面,整个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每年不到1亿美元,这几年都没有了。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收紧的环境下,美国前段时间有不少光伏企业倒闭,其中不乏全球知名企业。
如加州的Solyndra、马塞诸塞州的Evergreen Solar以及纽约的Spectra Watt。如2011年3月,赛维就向加利福尼亚州罗斯维尔市的太阳动力公司(Solar Power Inc。在其申请书中提到的公司囊括中国大小组件生产企业75家,尚德、英利、晶科能源都在其内。但双反毕竟是把双刃剑。李说:中国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给予光伏企业的补贴极少。中国光伏企业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也参会讨论。
陈航称,中国在人为减少市场成本,而美国要人为增加市场成本。全球光伏制造业的半壁江山被中国企业占据,让企图通过新能源发展振兴制造业和提高就业机会的美国感到不悦,尤其是在美国光伏制造业发展并不如意的时期。
虽然,美国方面有关双反调查还未有最终结果,但频频遭遇海外壁垒的中国企业需要牢记的是,下一次危机永远都不会与上一次一样。一位光伏从业人士说,希望通过在美国委托律师提交申请,最终实现出口维持在平均税率。
三、若贸易关税征收,将会增加美国使用清洁能源的成本。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介绍,美国MEMC公司主动跟她联系,愿意提供数据来驳斥这七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的申诉。
二、中国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对美国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认为,如今这样的游戏却正在光伏领域上演,游戏的参与者涵盖了光伏领域的各个环节,包括上游的多晶硅厂商,中游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与下游的安装商。实验结果表明不对称的信息以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需求信息传递失真,其结果便是导致供应链失调。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认为,这种需求的较小变化却导致库存过度增加,进而引起滞销和不景气的现象,是存货加速器理论在光伏产业发生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说光伏产业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需求端出现问题。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国际光伏研究机构Solarbuzz发布的季度报告来看,今年三季度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20%。
这个时候,累积的问题便会全面爆发,光伏产业的形势也随之急转直下。这就是后来彼得圣吉在其名作《第五项修炼》中采纳的啤酒游戏。
其结果是多晶硅企业和光伏组件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的市场需求。实际上,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其扩大产能的做法只是对市场需求增加的回应,也是追求自身利润的必然结果,这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问题主要出现在需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实。
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的Sloan管理学院做了一个关于啤酒供应链管理的实验,实验中用四组学生分别代表消费者、零售商、经销商、厂家,由此形成一个简单的供应链,并各自做出独立决策。订货的迅猛增长迫使光伏组件制造商不断增加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并加大了对上游多晶硅产商的订货量。201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光伏需求不断上升,订单的增加导致下游的经销商逐步扩大订货量。在需求端仍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将光伏企业的亏损完全归咎于需求下滑显然并不完全合理。
多晶硅企业受订单猛增的刺激,全面扩大产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基于自身利益最大的考虑,导致实际的需求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也显示,光伏产业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是装机容量仍然在不断增长。今年三季度国内四大光伏巨头尚德、英利、天合、赛维合计亏损额高达2.9亿美元,整个光伏产业哀嚎遍地,而普遍认为造成光伏产业寒气逼人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削减光伏补贴的政策导致市场需求下滑。
信息放大造成光伏企业的产能超过了实际的市场需求并导致恶性循环这个时候,累积的问题便会全面爆发,光伏产业的形势也随之急转直下。